石云石座葫芦自摆钟
中国皇室300年的狂热收藏
15至16世纪,随着东西方航路的开辟,西方的宗教也传到了世界各地。西方传教士发现,中国人对他们带来的西方的一些新奇东西特别感兴趣,这其中就包括钟表。他们觉得,在中国,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如果皇帝信了教,自然可以有更多的人来信教,所以就将目标瞄准了宫廷。传教士利玛窦带着两座自鸣钟进入中国,自鸣钟每天到点打钟的声音和璀璨钟壳内隐藏的齿轮机关,深受万历皇帝的青睐,万历帝派了几个太监跟随利玛窦学习调试钟表,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玛窦想把西方钟表的一些术语翻译过来,由此便有了诸如齿轮、摆等最早的关于钟表的术语。几天以后,钟表调试好了,当时万历帝听到钟表的嘀嗒声,非常高兴,对利玛窦和太监都给予了重赏。据利玛窦的记载,万历帝后来花费了1300两银子,在御花园内为自鸣钟建造了一个钟楼,钟楼有楼梯、窗户、走廊,并刻满了人物、亭台,还用黄金和宝石把钟楼装饰得富丽堂皇。钟楼建好后,万历帝还让后妃和一些近臣到此观赏。后来的康熙皇帝也对自鸣钟钟爱有加,他不但做了一首《戏题自鸣钟》的诗:“昼夜循环胜刻漏,绸缪宛转报时全。阴阳不改衷肠性,万里遥来二百年”,还在内廷设置了“自鸣钟处”,学习西洋钟表的机械原理,修理遗留下来的旧钟表。雍正皇帝时“自鸣钟处”发展成专门作坊,开始中国人自己制作钟表,“作钟处”在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没有哪一种物品能够像钟表那样,受到中国皇帝们如此持久的关注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