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场上的蓝筹股
由于印象派画家纯粹的感情投入使得印象派的作品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艺术也在此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也正因为这点,画家在工作中的高难度和不确定性使这一流派的作品数量受到了约束。其实画家在创作中是一个相对痛苦的过程,很多印象派画家就曾因为不满意自己的画作而覆画或毁画。此外,收藏家们趋之若鹜、粥少僧多,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再加上世界十大名画拍卖纪录中与印象派有关的便占了七成之多,它的稀缺性益发明显。其实在官方认可之前,欧洲民众已开始收藏印象派作品,因此造成大量的佳作散藏于民间。后来各国政府如梦方醒急起直追,不惜血本高价回收,加上西方人向来就有捐献的传统,才使得各大博物馆开始有了一批精品。
莫迪里亚尼(Amedeo Modigliani)《戴帽子和项链的珍妮》
在画廊行业,印象派最早的推动者保罗·杜兰·鲁埃对于艺术历史和艺术市场的影响是空前的,他彻底改革了艺术家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他在伦敦、纽约和巴黎的几家画廊将法国印象派画作推向世界。1886年他毅然决定在纽约开办展览展示印象派作品,引导美国人投资现代法国油画。他的客户资料包括很多赫赫有名的人物:哈维迈耶、飞利浦、蒲柏、波特·帕马等等。在拍卖行业,印象派作品的拍卖纪录一次又一次被刷新,震惊世界的天价一个又一个产生。值得一说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亚洲买家越来越关注印象派油画。从拍卖会成交情况看,大约有10%的印象派画作被亚洲买家收藏。为进一步开拓亚洲艺术品市场,佳士得2004年起就把伦敦、纽约的拍卖精品带来香港展出,可见亚洲买家的实力不容低估。2007年香港富商刘銮雄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会上拔得头筹,以3924.1万美元的成交价购得高更大溪地系列作品《早晨》,这证明了中国收藏界对印象派油画已远离了“印象”阶段。最近几年随着大陆收藏市场新贵的介入,拍卖和博览会上的印象派更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毕加索(Picasso)《艺术家和他的模特》
印象派作品在拍卖上的交易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艺术市场的基本走向。买入印象派作品的第一次热潮是在1973年至1975年间。在所谓“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印象派作品价位下跌了54%,而在此之前曾于1965年至1971年价格上涨了117%。第二次购入热潮更为疯狂,1982年至1990年之间印象派作品价格上涨了602%。20世纪70至8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高度成长期,经济繁荣的日本人把激情洒向了梵高、莫奈等西方一流艺术大师。1990年是印象派拍卖的最高峰,梵高的《加歇医生》1990年成交价为8200万美元。1990年以后,日本经济泡沫崩盘,整个印象派的绘画价格下跌超过60%。从2005年起至2008年印象派作品价格恢复到1989年至1990年间价格水平的两倍,但2008年印象派并未逃脱金融危机的波及。2009年情况远好于人们的预想,德加1896年的《芭蕾舞者》被一位不知名的亚洲藏家以电话竞拍的形式买走,成交价是1072.25万美元。毕竟印象派艺术不像当代艺术市场有更多的投机行为,因此这部分仍被看作是蓝筹股,这也是去年结束的秋拍上,印象派艺术的表现依旧较为稳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