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的前世今生
  导读: “如意”原属佛教词汇,译自印度梵语“阿娜律”,是一种柄端作心形的手柄。佛教法师讲经时经常手持如意,将经文记在上面,以免遗忘。随着朝代的演变,如意寓意着一切祈求和希望都能如愿以偿的供玩赏的器形,清代帝王喜好如意的风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传承 贵族之选

  如意的头部设计成弯回正是受到佛家“回头即如意”理念影响。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如意的形状,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 画家阎立本所绘的历代帝王像中。画中南朝陈代诸帝如文帝陈、废帝陈伯宗、宣帝陈顼图中, 都有手操着如意。画中的如意柄很长, 尾端细, 首端宽, 柄曲起作成三齿的云头叶状。

如意的前世今生

  魏晋南北朝开始,如意就得到了很普遍的使用,开始成为帝王和达官贵族的手中之物。继而,“君子比德如玉”使得玉如意开始出现,将坚润不渝与顺心 随意结合,成就了独具一格的精巧玩物,风靡一时。到了唐朝,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各方面繁荣富强,崇尚唯美成了达官贵族的新宠。如意亦随之成为一种装饰、陈 设、供人玩赏的珍爱之物。此时的如意,实用性逐渐消失,制作日渐考究,用料日渐贵重,纹饰日渐华丽,在如意的柄端上突破了手指形的传统形制,出现了卷云 形、灵芝形、鸡心形和云叶形以及团花等,在整体上由昔日的平直形变成了微曲的流线形, 甚至更为夸张, 并精巧地施以雕刻和镶嵌工艺,使其成为一种巧妙而优美的特色工艺品,而且还增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

  此后,如意在我国的工艺史中从未间断,且发展迅速,数量、种类、级别均数不胜数。唐代如意柄首最常见为三瓣卷云式造型,还有灵芝形、心形和团花形。数量不多,但用料、錾刻十分用心。

 1     2     3    下页


您看完本文共用了秒,分享至 则只需1秒
进入TARGET致品网新浪微博
进入TARGET致品网腾讯微博

        关注TARGET致品网官方微信公众账号“luxtarget”后,您可以分别回复关键词,鉴赏、如意,获取更多相关微信。

 您可能还有兴趣的内容:
  • “斟古酌今 传家耀世”水井坊臻藏私享会即将拉开帷幕!
  • 臻享绅士品格 高级西装的鉴赏评判
  • 艺术家巧手设计 橱柜变身艺术品
  • 和珅款三镶青玉象瓶纹如意亮相沈阳故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