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本同心 殊途再同归

  Q:您在科学研究和对父亲的艺术历程的过程中,也在坚持自己的绘画。那么,您的绘画在您看来目前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A:我现在基本上就是画“所见”。自然界的景物,对着景物画,大脑里会进行中和、变化和组织,在可见范围内的绘画。

  有些自然界的东西,你知道它的存在,但是你可能看不见它,你也可以在画面上画出来。这就到了画“所知”的境界,在“所见”的基础上提升了。中国画就是这样,比如说画黄山,画个人字瀑,人字瀑前面有座山,后面的那座山看不见,你就必须爬山站到高处,才能看得到。你要是画“所见”,只画一眼看到的,后边的山肯定不画出来,然而你站到高处再画后面的山,把两个“所见”都在一个画面上画出来就是“所知”了。在我父亲的画中我就经常看到。

  西方的毕加索,他画一个人的侧面,却经常画两个眼睛,感觉很奇怪。但是按常理来说,在脸的另一侧的眼睛是看不到,但是它确实存在。所以毕加索没有脱离自然,只是做了一些变形。

  最后画的是“所想”,就是“创造”,是人在大脑里的想象。素材当然脱离不了自然界,在之前的基础上,把“所见”“所知”进行变形、组合、重装等等。这个绘画阶段,我现在画得不多。我就是先画这个“所见”,还没进入到画“所知”、“所想”的那个程度。以后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想再搞点创作,尝试新的方法和素材。

父子本同心 殊途再同归

山中小水库 80cm×196cm 丙烯 水墨 宣纸 2009

  李玉双认为,所有的绘画都与光有关,离开光的画面就是一张黑纸或者一块黑布。光的变化影响画面的变化。中国传统绘画不像西方讲究明暗透视效果,就是由表现发射光的不同。中国传统绘画表现的是光的漫反射,就像手术时候用的无影灯。而西方的素描传统中都是直线光源,也就是直射光。李可染先生在中国画发展的成就,常会提到将“逆光”引入画面这一特点。然而在李玉双看来,父亲的创新仍然来自自然界,在表现形式上借鉴了西方素描的表达。逆光的光源投射到物体上亦会有反光,这两种光出现在李可染先生的画面中确实打破了中国传统绘画漫反射的局面,成为中国画的一代宗师。

  这个研究得到了李可染先生的认可,当他看了李玉双在这种研究之后画出的写生作品,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看了你的画我非常吃惊,如果把这个画放在印象派画册里都毫不逊色。"这之后也和儿子表示过没让他学画觉得很可惜。

  不管怎样,李玉双老人还是热爱绘画,退休之后更是每天到户外写生,无论风霜雨雪,并且坚持研究并详实记录。李可染先生常说自己是苦学派,如今我们在玉双老人的身上同样看到了这样的经历。艺术的道路上,父子俩殊途同归。

  本文作者:嘉禾

 

  展览名称:“自然而来-光编码观照下的风景”  Landscape in the Perspective of Light-Code

  预展: 2015.6.27

  开幕式:2015.6.28   15:00

  展览时间:2015.6.27—2015.7.12

  出品:观画艺术中心

  主办:今日美术馆

  艺术公关:百纳艺术传播

  艺术家:李玉双

  策展人:魏星

  艺术主持:尹吉男   费大为

  展览地点:中国 北京 今日美术馆 1号馆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
 

上页    1     2     3   


您看完本文共用了秒,分享至 则只需1秒
进入TARGET致品网新浪微博
进入TARGET致品网腾讯微博

        关注TARGET致品网官方微信公众账号“luxtarget”后,您可以分别回复关键词,李玉双、毕加索、户外写生中国传统绘画,获取更多相关微信。

 您可能还有兴趣的内容:
  • 回顾2015年拍出的17件最贵的艺术作品
  • 古典式互动:当苹果产品出现在世界名画中
  • 全球六大顶级餐厅 邂逅艺术与美食的休闲空间
  • 探索无限的自然 李玉双写生创作六十年艺术展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