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说,“生命有它的图案,我们唯有临摹。”而刘幽莎就是这样一个“一路踏着生命的足迹来描绘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艺术家。“我们不知道生命是从何而来,带着一丝困惑,通过对生与死的追问和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来进行呈现。”这便是刘幽莎对自己创作灵感来源深处的探索。
刘幽莎
老一辈艺术圈对刘幽莎的名字并不陌生。1960年在台州出生的刘幽莎,自小拥有良好家庭背景。1982年,刘幽莎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并获美术学士学位,年仅22岁。
22岁,一个青涩的年纪,一段充满好奇的青春。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群众艺术馆的刘幽莎,像每一个22岁的少女一样对生活和工作充满激情。这期间,她走访湘西边远的苗、侗、瑶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那里的山和水、牛和羊、男人和女人与我成长的江浙风情是那样的不同,但在这种不同中仿佛还有一丝熟悉。这份复杂的情绪,一直让我牵心挂肚。”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工笔画复兴的高潮期,各地工笔画创作活动异常活跃,刘幽莎也不例外。从开始学画至今,她都延续工笔作画。聪颖的天资和独创的风格使刘幽莎很快脱颖而出,她在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取得铜牌奖、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展获三等奖,2005年及2007年又分别入围当代加拿大肖像画金斯顿奖,2007年于加拿大奥克芙市政厅举办的第八届奥克芙艺术展获二等奖,2009年获第九届奥克芙艺术展优秀奖等诸多奖项。“如果当初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或许我早已声名大噪,又或许不再从事与绘画有关的事情,生命的美就在于无常。”